华为光环,为何带不动北汽极狐?
说到底还是北汽的车,华为不是深度介入,品控,销售,售后什么的都不是华为说了算。决策不是自己,谁愿意多担风险?大战略没错,路一步步来。先把亲传小弟带好,带好了,再发展外门的也有底气。
这个做车涉及的各方面领域太多,不光是电子技术还有机械,空气动力,人体工学等学科。每一个领域都够一个公司研究百年。
现在中国的公司是贪求大而全,少了务实创新的精神,多了贪多求快的利己主义。
所以才出现这样的局面,我们国家现在活下来的汽车公司,都是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发展和沉淀。
所以车到底是不是自己造出来的,已经吹成了百年第一。
现在的消息者也不是傻子那么好忽悠。
所以我们买车还是要选术业有专攻的企业。
汽车首选是安全,其次才是智能。
当然是因为极狐没有选择华为智选模式了,毕竟如果是智选模式华为不仅要分走更多的利润还会深度介入极狐生产销售的方方面面,通过大众老总的言论可以看出北汽也不想让华为更深入的介入自己的领域,当然利益分配有可能是最关键的
不是带不动,而是华为没有投注更多的营销资源,或者高端产品营销其他品牌还有距离。
华为汽车相关部门是由余承东负责的,而网上传来消息,余承东是主张华为造车的,其他高管主张只做新能源车的增量部件供应商。
第一种模式是提供标准化的零部件。
第二种模式叫做Hi模式。
第三种模式叫做华为智选模式。
第三种模式最接近余承东的想法,而余承东掌握华为在汽车领域的资源。再结合余承东最近的发言,说中国只有华为!尤其是余承东带领的团队知道如何打造世界级品牌(余承东是不是有点飘了??)。
明眼人可以看出来,余承东在按照最接近自己思路的方向努力,而对HI的方向有点顾此失彼。长安合作的阿维塔,是华为的执行董事长徐直军出面站台,虽然徐直军在华为内部地位高于余承东,余承东是直接掌控车bu,余承东的更知道如何利用媒体营造品牌声量。媒体声量来说阿维塔和极狐效果不去问界品牌。
如果华为汽车只有智选模式成功,华为造车也就顺利成章,因为智选模式的利润肯定不如造车更直接。这样也最符合余承东的想法和利益。但是未必符合华为长远利益。
华为智能汽车增加部件供应商的战略要想成功,必须各个模式都有代表品牌成功,才能带动汽车厂家跟踪参与。这个方面HI模式比智选模式更重要,更符合汽车厂家的利益,也最符合华为的长远利益。
但是,目前华为对智选模式的支持显然超过HI模式,长此下去,华为目前的汽车战略不会成功。
这是不是余承东在朝着自我实现的预言在努力呢?
华为技术背书,北汽魔方6月上市,8万起,能大卖吗?
据确切消息,有华为智能技术支持,并搭载天花板级1.5T发动机的北汽全新紧凑级SUV——魔方,计划上半年上市,预估售价不是网传的8万元起而可能在11万-15万元区间。
多年之前,试驾时间和多位好友差一点成为北汽车主,彼时犹豫于绅宝D50和长安悦翔,但最终都将手中的橄榄枝抛给了长安,无论何时,性价比对于普通人都是不得不考虑的关键因素。即将上市的北汽魔方预售价11万起,值不值得有意购买自主品牌紧凑级SUV的消费者欣然把手中的经费交给北汽?
关注我们 懂得更多
文/二哥
平门知事工作室出品
靠着BJ40、蓝谷极狐,一度在燃油车、电动车领域双线业绩持续滑落的北汽,又慢慢打开了些许格局,而亮相多月即将上市的魔方,能否进一步推进北汽的业绩增长,我们还是比较期待的,同时也期待在纷繁复杂的国内汽车市场,北汽能有更大的作为,并能成为值得尊敬而令人欣慰的一股清流。
北汽魔方
魔方是北汽第一款尝试启用智能车机系统的燃油车,采用华为车规级麒麟990A芯片,具有3.5TOPs算力,支持5G,共享华为鸿蒙生态系统,不仅能够通过声纹识别、手势识别、面部识别实现自然顺畅的人机交互,也能够通过车机与手机、PC,甚至智能家居的互联与控制,构建无界的多模生态。
这很好。
不过,简单地以装置华为座舱系统为卖点却是不可取的。丰富的功能配置有助于良好的驾乘体验,但无法承载汽车作为交通工具的主体属性,而不管是华为还是百度、阿里,抑或其它体系的车机系统与自动驾驶辅助系统都有一定的技术局限性,况且功能配置的过分冗余最终都会成为成本堆叠却甚少启用的记忆。
或许这是汽车行业严重的内卷使然,在无力突破品牌影响力或发动机、变速箱、底盘悬挂系统技术方面的限制,车企们只好竞相在新车型中推广尚处于上升阶段并能够吸引不懂车媒体与自媒体人,以及消费者的“智能”概念了。就像在数据与影像处理、外形设计等方面出现瓶颈,手机厂商只好拿充电器说事一样。
不能说没有用,但也不是必须。
魔方内饰
好在对于北汽魔方——北汽新一代紧凑级SUV,星空隔栅、光影雕塑车身、星光飞翼式大灯,和星际引擎化中控台、星轨氛围灯、超大中控屏和AR-HUD 60寸大画幅超清投影等外形、内饰与功能性设计,都无一不摆脱了北汽过往燃油车型土气的印象而有了新鲜的时代味道,确切地彰显了其“Z+世代年轻人群”的市场定位。
为什么华为重申不造车,让小康,长安、北汽蓝谷股票下跌?
长安跌停跟华为不造车信息关系不是特别大,华为一直都在强调不造整车,这样可以避免与整车厂商进入直接竞争,而作为智能汽车零配件或是平台的制造商来说,又可以分得很多厂商的利润,何乐而不为?
很有“幸"上周高位追进长安汽车,当时看好的是华为的智能化的加持,但周一跌停前割肉跑掉了,对长安跌停个人心理是因为长安汽车大股东减持信息,从各方信息混淆华为造车,合作造车信息,拉高股价,接着减持,个人觉得里面绝对有厂家大股东舆论操控嫌疑,作为个人投资者来说,这种嫌疑的存在,让这个品牌的投资可信度大打折扣,才是跌停的主要原因。
华为一直强调不造车,它要做的是汽车行业的安卓。如果它自己造成,就会跟合作伙伴构成同业竞争,合伙伙伴就不会用它的部件和平台了。在电动汽车领域,已经有特斯拉遥遥领先,就像手机里的苹果,要挑战特斯拉的地位,采用汽车领域的安卓这样的路线更容易成功,这已经有安卓的成功为证。
华为反复声明的目的,是希望打消合作伙伴的顾虑,争取更多的合作伙伴。同样道理,鸿蒙系统争取小米和oppo等同业的支持就非常困难,因为华为手机业务直接威胁它们的生存。鸿蒙要想抗衡安卓,要么靠自己手机业务重回份额第一,要么就要放弃手机业务。